興於詩,立於禮,成於樂
孔子在《論語》中多次強調禮樂文化於人以至國家等不同層面的重要性,當中”樂”作為提升人的內在涵養的重要基礎,而禮則是作為立新之本,是人的行為的約束。 禮和樂在個人修養和行為上有相輔相成的重要作用,亦是維持人與人之間相處和諧的起始點。
「人而不仁,如禮何?人而不仁,如樂何?」 禮和樂的本質是「仁」,「仁」以惻隱之心,同理心為依歸,所謂「己所不欲,勿施於人」,人的行為以「仁」作為規範這點很容易理解,但是音樂又和仁有可關係呢? 音樂的最基本功能是去舒發言語不能傳撻情緒感受,我們透過和聲,音色,演奏法等組合變化引發受眾的情緒,而引發情緒等感受的原因就正正是我們具有同理心! 在西方的音樂中有一種音樂技法叫”word painting”, 就是利用不同的音樂元素變化來呈現詩詞,甚至聖經中的氣氛和境界。當中最常見的就是以減七和弦表達痛苦,增四度音程代表魔鬼,F 大調是田園等等。 作曲家之所以能邏輯地利用聲音的變化,是因為他們以同理心感受到聲音的”屬性” 並合理地安排他們的變化,位置,多寡,以曲式(musical form)作為框架來建立不朽名作,而非倒果為因,以樂理的標準邏輯建構音樂再強行加上”感情”進入音樂。 這亦是為何有一些音樂能輕易感動人心,但一些卻流於表面。 同理而倫,作為演奏者,如果沒有同理心了解音樂,只以技術或理論包裝演出,奏出的只會是一堆又一堆依次序發出的聲音,而非音樂。 人而不仁,如樂何!
留言